2025年08月11日
微信

探索 | 华东一牧者谈中国教会的出路:在圣书中寻找上帝设计的最佳解决方案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11日 09:14 |
播放

毫无疑问,当前的中国教会面对着很多的困境和难处,可谓是内忧外患样样不缺。那么,在这样的处境当中,怎么解决教会所遇到的种种实际难题?中国教会的出路又在哪里?

这些难题让很多关心中国教会的人们心神俱疲。很多牧者、传道人以及热心信徒为了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疲于奔命。但即便如此,最终的效果很多时候还是难以令人满意。

华东一城市教会牧者洪牧师所服事的教会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他却发现一个在他看来极为重要的事情——人不应也不必绞尽脑汁想办法解决问题,真正有办法的是上帝,在上帝那里早已有祂亲手设计的最佳解决方案。

上帝早已设计好最佳解决方案

经过了这么多年来在服事当中的摸索,洪牧师发现,几乎无论是什么问题,最终的出路都在上帝那里。他说:“我们人很多的时候会觉得我用这个方案,或者我用那个方案。用来用去,最终我们的领受是上帝给的方案才是最佳的方案。当我们回归到圣书本身上帝对教会的设计结构里面的时候,它就是最佳方案。”

洪牧师以早期教会为例解释了他如此认定和领受的原因。

在洪牧师看来,早期教会所面临的环境,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民族性、阶级性等等,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今天的教会。

比如保罗时期的教会,当时的教会既有化外人、为奴的,也有自主的;既有犹太人,还有希腊人和罗马人。这些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在一个教会里,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会系统;此外,那时的教会还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逼迫,除了罗马的逼迫,还有内在的、来自于犹太教的逼迫;异教崇拜现象也非常严重,外在的、来自于其他宗教的逼迫也充满在当时的教会里面。当时的教会可谓内忧外患、四面楚歌。

可是,在这样的情况底下,早期教会的增长能力和活力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至少我们看不到这种影响。洪牧师说:“我把早期教会通过使徒行传、通过使徒们的书信所呈现出来的、隐藏在教会内部的教会的运作结构和方法,我把它看作是‘耶稣的方法’。它能解决问题,而且它还能解决各样的问题。”

相比早期教会的处境,今天的时代当中,教会的处境说复杂,其实也不复杂,至少没有像早期教会那般复杂的情况。

洪牧师说,他所在的教会在前几年疫情期间去外地开拓了一个新教会。当然现在说是教会,其实开拓的时候只是差派了一个家庭而已,而且满打满算到现在也只是两年多的时间。但是现在已经有了一百多人稳定聚会,而且还是以年轻人为主,80%-90%都是年轻人。很多人都说现在这样的环境植堂很难,教会植堂甚至好像已经变成了奢侈品一般,已经很难再看到了。但是在洪牧师看来,这所新教会的开拓就是非常鲜活的见证——上帝早已设计好最佳解决方案,我们只需要找到这个解决方案,然后跟着做就可以了。

“当然我们对主耶稣所启示的教会的方法,或者说是上帝设计的最佳解决方案,我们认识的确实极其有限,我们可能只是摸到了一点点。就好像眼前的这张桌子,我们只摸到了一点点边一样。但是当我们努力去寻找的时候,圣灵的能力就会陪伴着我们,”洪牧师说,“所以我们的领受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教会的问题,一定要从主那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人的各种理论或者想法,因为其实方法就在上帝那里,并且祂早已经预备好了。”

家庭应当接待教会,而不是接待聚会

再好的理论或者领受没有实践那也是“白给”。洪牧师显然深切地知道这一点,因此,他非常重视现实生活当中的具体实践。

比如“教会在家中接待”。在洪牧师看来,家庭是按照上帝的组织和设计被建造的,每一个接受耶稣基督的家庭都是教会的家庭。所以,“教会在家中接待”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做的,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打开家门接待。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应当“接待教会”,而不是“接待聚会”。很多人会把“接待聚会”和“接待教会”混淆,但是“接待聚会”跟“接待教会”是不一样的。

“接待聚会”这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我们只要提供一个场所就可以了,谈不上付上多少爱心什么的,也不用学习接纳,因为只是提供场所而已,更不用付上生命的代价。但是如果要成为接待家庭“接待教会”的话,我们就必须要接纳弟兄姐妹,要有很多爱的付出,因为我们要服事。

而且,不是一个弟兄姐妹或者是有心愿的弟兄姐妹才需要这样做,而是所有的弟兄姐妹都要如此,所有弟兄姐妹的家庭都应该“接待教会”。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就是一个教会的整体构架或者说社群的真正的实践。

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教会为什么要设立接待家庭?这样做的益处又在哪里?洪牧师给出的答案是,“接待家庭”这样的做法能够让人跨越阶级,能够让所有人都凝聚在一起。

早期教会的信徒群体有着很强的阶级性,这是客观事实。为奴的,自主的;贫穷的,富裕的;犹太人,罗马人;法利赛人和文士,税吏和妓女……这一点跟今天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在今天,有的人非常富裕,住在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豪宅里面;有的人住在几千块钱的出租房里面;住在月租几百块的城中村的人也是有的。教会需要在家中接待,每一个家庭都要打开家门接待教会。几千万的豪宅,打开就是教会;你几百、几千块钱的出租房,打开它也是教会。

所以,“接待教会”的做法这是完全跨越和超越阶级的。而洪牧师认为,在这么做的过程当中就很有意义。这样的做法就能够解决很多教会的问题,就是让弟兄姐妹确实践行过彼此相爱的生活。无论是男女老幼,无论身份如何,无论文化如何,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在基督里面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不同的家庭在很多方面更可以说完全不同。比如,有的孩子品行就比较好,也有的孩子素养就比较差。当一个家庭打开家门接待教会的时候,那些不同阶级、不同教育程度的家庭都聚集在一起。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要怎么来接纳弟兄姐妹,尤其是那些和我们存在巨大不同的弟兄姐妹?放在世界上,可能不太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大家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真有冲突的话不相往来就是了,但是在教会却不能这么做,因为主耶稣吩咐我们必须要彼此相爱。

所以,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接纳弟兄姐妹。可是怎么才能接纳呢?很难。确实很难,但是透过接纳的功课,我们却可以学习和收获、成长很多。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过分高估自己,即便是基督徒也不例外。洪牧师说:“一个条件很好或者自身素养比较高的弟兄姐妹,很多方面都会高估自己。一个人不打开家门接待,没有经过真实的试验,那所有的真理他都可以遵守,至少他自己是这么想的。但是其实这些都是假的。当他打开家门接待弟兄姐妹,这样的遵守才是真正的遵守。如若不然,那他所有的遵守都是虚假的。”

什么样的教会才能拥有能力?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会有100个家庭,这100个家庭全部都是敞开接待教会的,教会所有的弟兄姐妹都可以穿插到这100个家庭里面去。那么你说,这个教会是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洪牧师的提问非常发人深省,“当然是有能力的,一定是有能力的。然后,这个教会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然是能解决问题的。教会在面临环境的改变和冲击的时候,它的生存能力是高的还是低的?当然是高的,而且还非常高,高到即便使用任何方法都无法消灭这个教会。所以,你看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洪牧师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用看似简单但却极其根本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又大又难的问题,而这其实就是“耶稣的方法”。很多看起来又大又难甚至我们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是有路的,其实都可以解决。问题常常出在我们身上——太多的时候,我们会把问题考虑得过于复杂,然后我们就绞尽脑汁地想要用一套更加复杂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难题,但是结果却常常非常不如意。在洪牧师看来,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是南辕北辙,越努力但是距离解决问题反而越远。

现在城市教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在洪牧师看来就是家庭。所以一名牧者他在牧会的时候,牧者对教会的认识非常重要。教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跟教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这两种不同认识之间的差距太大了。而随着牧者对教会基本单位的不同认识,带出来的牧者的牧会哲学也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洪牧师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教会底层结构的关键问题。他说:“其实从圣书里面,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看到,上帝所做的所有群体性结构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圣书里面都是家庭。”

洪牧师牧养现在所服事的教会已经有接近五年的时间。在这个教会里面,95%以上的信徒都是家庭。他们基本上都是在真实地参加聚会,而不是名义上的基督徒。相信对于很多的教会来说,教会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怎么样才能够让一家人都信主。为此,人们去寻找很多的方案、解决策略,但是往往还是收效甚微。而在洪牧师看来,其实根本不用这么做。“当我们从圣书里面找答案,当我们寻找上帝给我们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尤其是牧者开始有这样的认识的时候,圣灵自然而然就会动工,就会带领一家一家的人信主。受洗也是,在我服事的这个教会里,大多都是一家夫妻两个一起受洗。”

必须强调和说明的是,洪牧师绝非那种懒于思考的人。恰恰相反,洪牧师极其擅长思考,在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独特而有价值的见解。只是,洪牧师在思考和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能够很深地看到人与上帝之间的界限。因此,他深切地知道一个重要事实——在人不能,在上帝凡事都能。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stempow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